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是著名的三峡大坝所在地。基于坝区、库区、矿区、景区、城郊区、旅游区多区并存的复杂区情,该区紧扣群众现实需求,努力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人性化服务,探索出新型乡村治理与振兴的夷陵模式。
加强乡村治理:摸清群众需求,提升服务意识
记者走进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道路、别致的景观、整洁的村貌和赏心悦目的环境。雷家畈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人口近2000人,辖区 12平方公里,产业以柑橘、火龙果等经济作物为主,人均年收入 1.9万元,在宜昌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雷家畈村的花园式环境
过去,雷家畈村完全是另外一幅落后的面貌。变化源于近年来村“两委”治理观念的转变。“过去有啥事,总想着堵、想着管,效果并不好。 ”村党支部书记代圣元告诉记者。爱思考问题的老代,反复同村里的众多能人商量,大伙一致认为只有靠服务才能赢得民心、促进发展。
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摸清村民的需求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村“两委”班子了解到村民们的需求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经济发展方面,比如种植技术、就业岗位、市场行情等;一块是民生方面,包括水、电、道路、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都是大伙最急需解决的。
整治后的河流
摸清需求后,就要想法解决问题。代圣元发现,由于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单靠村“两委”的力量远远不够。代圣元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能人。他把村民的需求进行分类梳理,由能人牵头,推进成立了农产品产销、村民用水、环境卫生、红白理事、文化艺术、老年人互助等协会组织。在能人的引领带动下,这些协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在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移风易俗、调解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近年来农村人情风盛行,每逢婚丧嫁娶必须大操大办不说,甚至连母猪下崽、新房上梁也要请客喝酒。村民们为人情所累,不断攀升的礼金,使得不少并不富裕的家庭不堪重负。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去年以来,雷家畈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结合村情实际,出台红白理事章程,狠刹人情风。现在,该村红事实行申报制,白事实行报告登记备案制。村民只在子女结婚、添丁增口、丧事葬礼时才举办宴席。宴请桌席通常控制在 30桌左右,随礼标准控制在每次200元以内,礼烟控制在每盒20元以下,酒水控制在每瓶50元以下。除丧葬允许少量燃放鞭炮外,其它场合一律禁止。村民年龄在 60-100岁及规定以外想办酒席的,不准搭棚、不准请客,范围只限于自己直系亲戚。
“这些规定,看似硬性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特别的服务”,该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尚克宽介绍说,“人情风、攀比风让村民们苦不堪言,如今通过移风易俗,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 ”
划定需求单元:群众的需求在哪里,网格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雷家畈村的实践,正是夷陵区积极倡导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社会服务组织+需求群众”的“3+”新型乡村治理与服务模式的生动体现。这一模式,反映了夷陵区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根本逻辑:一切工作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雷家畈村社会单元功能表
在乐天溪镇下岸溪村,夷陵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群工部部长田红向记者分析了他所长期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简单地根据户籍人口划定网格,认为群众都会待在网格里等着政府送去服务。而实际情况如何呢?以我们所在的下岸溪村为例,这里80%的村民有80%的时间都不在网格内。这样一来,何谈服务? ”
下岸溪村的普法宣传
时间、空间的变化,倒逼党政部门转变思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夷陵区提出打破时空限制,根据村民需求划定网格服务单元。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政府的服务就应该延伸到哪里。 ”田红说。在此基础上,根据群众不同类型的需要和诉求,他们采取利益连接、感情连接、兴趣连接、公益连接等形式成立社会服务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居民自治,在群众中发现和培育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实力的能人发挥引领作用,大大激发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
夷陵区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关系图
与此同时,基层干部的作风也在发生积极转变。如今,下岸溪村的“两委”班子成员一改之前的坐班状态,主动走到田间地头、来到村民中间,送服务到基层、送服务给百姓。该村建立了干群微信群,党员干部将走访时获取的群众诉求在微信群中及时反映交流,村民们则将需要找村干部办理的事项,直接在群里对接。
如今在夷陵区,像下岸溪村党员干部一样的“网络村干部”有近千名,平均每天处理各类事件信息500余件,真正将网格服务延伸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夷陵区还依托已形成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审批应用的基础上,将政务服务审批系统延伸到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形成区、乡、村三级互动审批的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村民办事不出村。
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群众关切
夷陵区作为人口大区、移民大区、兵源大区,涉访涉稳形势多年来呈现出基数大、群体多、类型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状况。近年来,夷陵区委群工部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指导思想,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倾听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好群众利益关切,有效减少了社会矛盾的触点、降低了燃点,信访维稳和矛盾化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三斗坪镇村民高某、赵某,参加某集团公司组织的工程队赴柬埔寨修建水利工程。期间,二人因琐事引发斗殴,高某不幸死亡。死者亲属30多人聚集到集团公司,要求按工亡待遇赔偿 400万元,而公司只认可10万元的人道主义补偿。因双方意见分歧大,事态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柬埔寨警方、医院和中国驻柬大使馆多次发函,要求亲属尽快赴柬处理遗体。
夷陵区委群工部迅速指派第三方调解组织介入调处,第一时间形成了死者非工死亡的定性结论,通过背靠背找焦点、面对面找结合点的沟通方式,使死者亲属降低了索赔预期。同时通过以案说法,让集团公司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管理漏洞,明确了公司的赔偿责任。经过20多个小时的连续谈判,最终双方参照人身损害赔偿办法,签订了赔偿协议。
这起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体现了夷陵区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他们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着力从源头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构建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六大体系,即:一是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体系,及时研判安全形势、控制安全风险,将维稳的触角再向前延伸,设立矛盾纠纷苗头产生之前的防火墙;二是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压实到最基层,在矛盾纠纷萌芽之初或者产生以后,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三是信访维稳信息一体化体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提高信息收集、排查研判能力,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四是信访维稳防控体系,以构建立体化防范和依法打击处理机制为抓手,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治理;五是依法履职和法律服务支撑体系,打造公平公正的良好法治环境,营造依法信访、信访靠法的良好氛围;六是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完善信访维稳长效机制,为打造强区主城、富美夷陵营造平安稳定社会环境。
来源:长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