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局民警进行队列训练
图为:普法进学校
图为:法律知识讲座
图为:法律援助中心驻法院工作站成立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2017年,武汉市司法局重点工作先后30余次被司法部、省司法厅推荐,2次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作经验交流;武昌区水果湖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4人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女子强戒所被司法部授予“安全管理六无强制隔离戒毒所”荣誉称号。
A
网红说法,寓教于乐
普法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2017年11月25日,全国首届“律政网红”网络直播大赛决赛暨“普法大使”授旗仪式在武汉市蔡甸区举行。
十位“律政俏佳人”“律政男神”围绕“法律有情,还是法律无情”展开激辩;选手现场表演天女散花等魔术,还身着古装,表演唯美的茶艺和诗朗诵……娱乐的同时普及法律知识。
十强参赛选手获“律政网红”奖杯,组成全国首个“普法网红团”。
建立“互联网+普法”新模式,武汉市在全国首创“律政网红”直播大赛。
武汉市司法局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道德与法治》列入全市中小学1-2年级教学计划;全面深化青少年普法阳光行动,覆盖中小学生52.5万余人次;新建26处法治文化阵地,推出“普法惠民市民体验团”活动,覆盖245万人次;“我与宪法”优秀微视频作品荣获全国一等奖。
武汉市司法局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在全市16个城区(功能区)、61个市直单位实行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全市26家司法、行政执法部门共启动 93个普法惠民惠企项目,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提供普惠式、精准化服务。坚持抓“关键少数”。出台《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全市举办党委中心组学法2900余次,组织行政执法部门举办“以案释法”法治宣传活动284场,1000多个单位共5万余人参加无纸化学法用法考试。
B
微信倾听,精准服务
法援从“坐堂听案”到“上门断案”
2017年11月12日,汉阳三眼桥社区八十多岁的张爹爹通过“手机里的社区律师”微信号向社区律师求援。
4年前,他的住房拆迁还建新房一套,现在他想把房子给一直照顾他的老三,又怕老大、老二有意见,怎么办?接到张爹爹的求助后,社区律师——湖北我们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健立即支招,张爹爹可以通过生前赠与或遗嘱指定等法律认可的形式,把房子给老三。
2017年8月,武汉市司法局启动社区律师微信群的构建,目前已在1156个社区、1269个村(大队)开通了微信服务群,社区居民线上联系后,可预约线下律师服务。在汉阳区,社区律师还试点在小区门栋安装印有“微信服务公共平台二维码”公示牌,居民扫一扫,就能找到社区律师。
武汉市司法局全力打造“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千名律师服务千家企业”、律师进社区,提供法律服务4.39万次,涉及57.89万人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9594件,法律援助事务11.32万件。
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入驻市民之家,由32位“全科律师”提供法律服务;9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7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666家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相继建成启用,全市1237个社区、1883个村(大队)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初步实现扩容升级。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平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研发了“惠民、助企、辅政、和谐”4大类34种产品,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
C
重点覆盖,专业解答
改革从“职能中心”到“人民中心”
2017年12月5日,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驻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站正式成立。这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依法维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诉讼权利,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的重大举措。
工作站为前来咨询的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诉讼指导;提供应急、简易法律服务;协助申请法律援助;为自愿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协助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等。
2017年,武汉市实现了市区看守所和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还在全省率先完成公证机构“去行政化”改革;推出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加强公职律师管理等3项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试行社区服刑人员点检制度。
武汉市司法局坚持一手抓改革文件出台,一手抓配套措施落地,大力推进司法行政改革。进一步推进律师制度改革。出台《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实施意见》《武汉市公职律师管理办法》《武汉市律师担任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规则》,成立“维护律师执业权利中心”和“投诉受理查处中心”,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加大管理监督和惩戒力度,查处投诉65起,对4名律师进行行政处罚。进一步推进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有序承接了省司法厅下放管理的72家鉴定机构、654名鉴定人员,实现统一规范管理;推进市属公证机构“九定”,完善新城区公证改革配套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出台《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驻点法援律师参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意见(试行)》,实现市区看守所、人民法院“法援站”全覆盖;建成305人的名优律师专家库,进一步优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流程,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9594件,服务满意率95.2%。
小个子大能量的分队长
身高1.55米。
看似柔弱,却在武汉市女子戒毒所分队长岗位上工作近30年,教育矫治约3000人次,多次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省教育矫治能手”。
她就是今年50岁的,武汉市女子戒毒所6大队分队长李先利。
半年敲开学员心门
吸毒人员大多缺乏亲情,心门紧闭。
要让吸毒人员戒断,首先要打开他们的心门。2013年,50多岁的下岗工人张女士被送进6大队戒毒。她从2004年起就不断进出戒毒所,起初她拒绝同任何人讲话,也不接受教育,抵触劳动。
经过多方打听,李先利发现张女士离异,女儿由其妈妈抚养。因为张女士反复吸毒,她的母亲对她失去了信心。
李先利多次上门找张女士的母亲聊天,请她来看望张女士。半年后,张妈妈终于同意过来。见到母亲,张女士渐渐敞开心门。原来张女士因婚姻不幸而吸毒,她请求李先利让女儿来见见她,李先利再次上门做工作。看到女儿那一刻,张女士嚎啕大哭,发誓再也不吸毒了。后来张女士表现良好,减期3个多月,一直没有复吸。
让艾滋病患者重拾信心
有时恐惧并不来源于无知,最折磨人的惶恐也许是始终挥之不去的隐忧。
吸毒人员很大一部分是肝病患者,更有一部分是性病携带者,如果处于病情开放期,近距离接触有可能被感染。李先利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面对这种隐忧。
“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李先利说。
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9点,李先利都和学员在一起。要组织她们处理内务,帮她们打饭,给她们分药,还要近距离处理各种肢体冲突。
李先利曾经遇到过一位艾滋病患者小林,刚开始来,她对人生失去信心。大家得知她有艾滋病也不敢跟她接触,李先利主动去找小林谈心,得知小林的艾滋病是由丈夫传染的,并且丈夫已经病逝。李先利每天按时给小林发药,不断开导她,另一方面帮她联系到专门的治疗机构。半年后,小林从戒毒所离开,变得开朗多了。
李先利只是全市1000余名戒毒民警中普通的一位。正是这些戒毒民警的辛勤付出,才使众多误入歧途的人走出迷雾,迎来新生。
据介绍,2017年全市在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2505人,所内戒断率100%,难矫治人员转化率89%。
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017年8月18日,曹女士在“睿和天下”收到劳务赔偿后,激动地握着调解员钱谦良律师的手说:“你们不收任何费用帮我解难,太感谢了!”
2017年1月23日,曹女士在武昌区北环小区清扫作业时,不慎摔伤右上肢,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曹女士多次找到所在街道环卫所,要求赔偿其前期各项费用及后期治疗费6万余元。该环卫所认为,曹女士是替其丈夫作业时摔伤的,只愿承担少量责任。双方各执己见,一直不能达成和解。
2017年3月,武昌区睿和天下调解中心挂牌成立,这是武汉首个由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调解中心,由40名公益律师组团,专治法律“疑难杂症”,化解群众法律纠纷。
曹女士求助“睿和”。中心立即派出律师调解员钱谦良和王霞,迅速核实情况,组织调解,当天达成协议。第二天款项支付到位。
目前,武汉市已在全市50个派出所、13个拘留所和4个区级法院设立调委会或民调工作室;创建全省首个5A级景区调委会,持续培育行业性调委会81个。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调解纠纷74079件,成功率99.87%,有效防止民转刑126件、涉及309人。
撰文:王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