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为期10天的全国新任市地级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在延安干部学院开班。
开班式上,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提出“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概念。
陈一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树立“五大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他指出:
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
市域社会治理做得怎么样,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长安君整理出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五四七”命题。满满纯干货,带大家先睹为快——
1、树立“五大导向”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理念现代化
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来说,市域社会治理的理念现代化,应树立 “五个导向”:
——树立目标导向,加快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和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谋划治理思路、设定治理任务、规划治理路径,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促进社会治理更专业、更集约、更高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使循法而行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行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市域社会治理跨越式发展。
——树立政治导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就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变成不断夯实党执政根基的过程,提高党领导市域社会治理的水平。
——树立民本导向,让人民群众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从人民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好他们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问题;坚持一切依靠群众,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创造性;坚持一切由群众评判,做到社会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
——树立问题导向,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创新和加强市域社会治理,要聚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痛点为起点、变难点为亮点,切实把风险防住、把漏洞堵严、把短板补齐,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
要从最严峻的风险防起,围绕暴恐袭击、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突出风险,切实打好防御战、歼灭战、攻坚战、持久战,提高全社会安全系数;要从最突出的漏洞堵起,织密织牢风险综合防控网络,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发生;要从最明显的短板补起,加快市级层面实名登记、社会信用管理、产权保护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树立效果导向,一步一个脚印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变为现实。
实行目标化管理,把市域社会治理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实行项目化推进,确定并实施一批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实行责任化考核,对各责任主体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目标任务的进度、质量、效果进行严格检查评估,确保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
2、优化“四大体系”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的体系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下政府和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包括一整套紧密相连、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要优化“四大体系”:
——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体系
市域政治体系作为中观层次的政治体系,是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性架构,是影响市域社会治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统筹市域各方力量资源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职能优化、运行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优化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完善市域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区域联动、部门协作的齐抓共管体制,形成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自治体系
加快构建民主开放包容的市域自治体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完善企事业单位自治机制推动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组织自治机制,推动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城乡各行各业健康有序发展。
——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体系
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集约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建设科学完备的市域法律规范体系,为攻克市域社会治理难题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建设公正权威的市域法治实施体系,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设规范严密的市域法治监督体系,有效约束权力、保障权利;建设务实管用的市域法治保障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为市域法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教育支撑。
——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
治理时空有界,道德力量无穷。道德是无处不在的力量,既治身又治心,既治标又治本。强道德教化,提高城乡居民的道德修养,让市域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城乡群众公德修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各行各业的道德水平;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3、提升“七个能力”
实现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善于以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等理念协调社会关系,善于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调处社会矛盾,善于以经济、行政、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善于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防控社会风险,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具体来说,要提升“七大能力”:
——提高统筹谋划能力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全局和长远,要以高站位、广视野、大格局科学谋划、精心统筹,不断开创市域社会治理新局面。
吃透中央和省级决策、政策,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筹当前工作与长远布局,研究确定本地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政策导向、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奠定科学基础。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大舞台,也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好载体。
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拓展畅通识民意察民情的渠道,善于充分发挥民力民智来解决民困民忧。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特点,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构建起市域社会治理的网上网下同心圆。
——提高政法改革能力
市一级政法改革的任务完成得好不好,是对我们“四个意识”的重大检验和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验。
把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提前谋划党委政法委自身机构改革和政法各单位机构改革;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推进政法口机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难题闯新路;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警积极拥护支持改革;把做好当下工作与谋划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提高新时代党领导政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创新;提高运用大数据辅助决策能力,推动从依靠直觉与经验决策向依靠大数据决策转变;提高运用现代科技强化治安防控能力,推动从被动“堵漏洞”向主动“防风险”转变;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群众能力,大力推广“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推动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提高破解难题能力
难题是进步的阶梯。是迎难而上,还是遇难而退,考验着我们的担当,也检验着我们的能力。
当前,要着力解决三大难题:解决人口市民化难题,让那些长期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的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让新老市民心安,让城市社会和谐;解决“城市病”难题,从源头上避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解决矛盾纠纷化解难题,力争每年彻底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通过领导干部每月定期下基层大接访等多种方式,防止新的矛盾问题发生。
——提高依法打击能力
依法严厉打击市域突出违法犯罪,是市级政法机关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重要政治责任。
建立完善市级统一指挥、合成作战、专业研判、分类打击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针对性地打击影响市域安全稳定的地域性犯罪,对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实施精确打击,对盗抢骗等传统犯罪实行规模打击,对跨区域系列犯罪实行整体打击。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止指标化、运动化倾向,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
——提高舆论导控能力
要下决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互联网新媒体上来,让亿万网民在众声喧哗中听到党的声音。
善于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大力宣传政法机关服务群众的决心、举措和成效,大力宣传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人心,赢得群众理解关心支持政法工作。
来源:长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