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握指成拳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

第七次和肖明见面时,陈琳(化名)的着装添了一抹暖色。

注意到陈琳那条红边围巾,肖明从心底为她高兴。

“这说明心理咨询成效初现,她慢慢从驾车意外致人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肖明说。

陈琳是湖北省武汉市一名社区服刑人员,肖明是她的心理咨询师。

一年前,陈琳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缓刑,接受社区矫正。

武昌区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局长戴小颖至今记得,初到水果湖司法所报到时,陈琳低着头,小心翼翼坐在沙发上,头发散乱,问一句答一句,精神状态令人担忧。

“不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个人问题很可能变为家庭矛盾,甚至上升为社会问题。”戴小颖心里透亮。

面对社区服刑人员多重需求,基层司法所人员面临精力不足与专业水平不够的现实。怎么办?

2016年8月,在武汉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支持下,水果湖司法所与肖明所在的心理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入专业力量对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精准帮扶。

政府搭台、专业人士唱戏,“对口”帮扶下,陈琳的状态一步步好转。

陈琳是武汉创新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化、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武汉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局长田汉国看来,社会力量参与是社区矫正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社区服刑监管安全、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的重要路径。

借助高校云集的区位优势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菜单式”服务;聘请专家、学者、政法干警组建社区矫正讲师团开展巡回宣讲;将心理辅导、集中教育、技能培训等10余项专项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目录……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同时,如何保证其在开放的社会环境服刑期间不失控、不重新违法犯罪?

武汉给出的答案是向科技借力。

“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构筑‘电子围墙’,加强点名检查集中教育制度,建立安全隐患清单强化整改……”说起多样化监管手段,田汉国如数家珍。

目前,通过打造社区矫正衔接管理平台,武汉市社矫机构已与公安、法院、检察院、民政等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人员动态监管。

借助现场点检、电话抽检、网上巡检、远程视频点检等方式,今年上半年,武汉实现市级机构抽查点检率达80%,区级机构每月点检。

武汉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细化措施,从执法标准到工作流程、从实地点检到集中研判,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014年,长达万余字、由公检法司联合印发的《武汉市社区矫正实施细则》正式施行,对社区矫正各单位职责权限及执法规范作出详尽规定。

与此同时,围绕实施细则,武汉还先后制定配套工作制度22个、统一执法文书格式49个,做到明晰执法步骤、量化工作流程。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武汉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2万余人,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监管安全事故,重新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1%以内。

“自2005年试点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多措并举,切实筑牢社区矫正监管防线,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武汉市司法局局长关太兵表示,该市将整合更多资源,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助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湖北政法新闻宣传联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