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志报道:平安湖北的10座“长安杯”是如何取得的?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湖北省一举捧得10座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捧杯数全国第一,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荆州市、恩施市、应城市、沙洋县、嘉鱼县、罗田县及黄石市西塞山区综治委榜上有名。

是什么让湖北省的平安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一起在几个小故事里寻找答案。

强调社会化 增进社会治理协同性

去年,地处湖北省东部的鄂州市全年交通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4项指数均达到历史最高值。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当地交警部门的反思。

经过调研分析,各个大队都存在着人少事故多的问题,难以抽出太多精力开展预防工作,形成了恶性循环。可以说,交通治理光靠交警一家远远不够,要靠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今年2月,鄂州市公安部门在公安部交管局《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工作规范》和《湖北省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和防控“五个一”工作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交通治理工作。

“五个一”工作机制,是指在处理每一起交通事故时,要做到提交一份交通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书,指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向需要联动整改的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报送一份整改报告通知书;制定一份倒查问责建议书,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导致的事故,启动倒查问责程序;对未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的,下发一份限期落实督办单;最后,针对每起此类事故,均建立一份监管回溯档案。

今年以来,鄂州全市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1月至8月全市发生的亡人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3.2%和44.1%,亡人事故压发成效突破了历史记录。

鄂州市交警部门的实践,是湖北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的一个缩影。全省各地各部门摒弃本位主义,整合队伍资源,一改“各扫门前雪”的传统观念,优化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普遍建立由政法干警、综治干部等专业力量与志愿者、民间组织等公益力量共同组成的扁平化、开放式服务管理团队,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帮助破解一个又一个社会治理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治理成本。

加强法治化 规范社会治理各方参与

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上访35年后,于近日释然息访,在当地政府安排下到福利院安享晚年;一对母子因一纸判决反目成仇,儿子上访14年,最终双方和解,儿子保证为母亲养老送终……这些都是湖北省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化解积案的案例。

法治是平安建设的关键一环。2015年,湖北成立省委法治湖北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大法治”领导体制,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带头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在省委率先垂范带动下,全省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法委统筹、职能部门参与、上下一致、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从这一年起,湖北对全省市州和省直部门以及在鄂高校、大中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法治建设责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政绩考核体系,从而推动法治湖北的全面实施。

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32条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实现诉访分离,将经济困难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分步骤、分层级实现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将法律服务向民生领域拓展,逐步实现一社区(村)一律师(法律顾问),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鼓励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和处理。近年来,湖北省在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方面,不断扎实开展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突出智能化 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

去年7月的一天,武汉警方接到报警,一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猥亵妇女后逃跑。民警很快锁定嫌疑人的光头特征,并通过多个治安微信群予以发布。几天后,一名正在逛街的市民发现了作案的“光头”男子,立即拍照并通过微信群通知警方,协助警方擒获了嫌疑人。

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是湖北省公安机关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执法办案的一个缩影。早在2014年,湖北省公安厅就联合互联网企业研发了涉警信息报处平台,开通了移动智能终端APP应用,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向公安机关报送信息。

2016年7月,为提升全省政法机关科技信息化战斗力水平,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政法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计划用2至3年时间,打造政法综合信息网这一全省政法工作的大网,创建维稳情报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两大平台,建设政法云大数据、政法舆情监测、网格化服务管理三大中心,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政法业务支撑、政法便民服务、安全运维四大体系,努力使科技信息化成为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动力源。

目前,整合了数百亿条信息数据的“湖北公安云”开发了97个功能模块,向全省6万名民警开放权限。仅去年,全省公安机关就运用“湖北公安云”协助破获盗抢类案件4.9万余起、跨省跨市案件2200起,系列团伙案件1.9万余起,协助锁定重点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1.1万余名。

与此同时,全省管理使用的探头数量超过163万个,基本补齐综治信息化建设短板,初步实现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智能化。

襄阳市建立“社会风险预警系统”,接入公安、信访、法院等27个部门和各县市区的海量基础数据、人像数据和监控探头、电子卡口信息,对各类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预防。系统上线以来,共提供有效预警信息1.35万条,帮助有关部门及时防范处置了大量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有效防控了重特大案事件发生。

宜昌市将雪亮工程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把全市视频监控信息和网格化服务综合信息在“三峡云”平台上互联互通,打造“雪亮网格”,建立网格员日常人工巡查与视频监控巡查关联系统,实现治安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实时预警、有效处置。去年以来,系统向云计算智能推送信息2385条,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13人。

坚持专业化 不断促进队伍自我完善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是湖北省做好政法综治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

在十堰市,有一位多年上访的“专业户”摇身一变,成为社区联防队员。在陈年积案得到化解的同时,平安建设又多一份参与力量。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转变呢?

原来,该上访户多年前经历企业改制下岗,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长期耿耿于怀,十几年来多次进省赴京非访。当地政府对他几经帮扶劝导,却始终由于其要求的赔偿金太不合理而作罢。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经过心理咨询师前后10余次的心理疏导,这名上访户的心结竟然被打开,他依法反映了自己的合理诉求并得到了解决。2015年10月,该上访户报名加入社区治安志愿巡逻队,成为基层治安力量的一员。

近年来,十堰市坚持综治中心和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同步建设,组建了以专家协会为支撑、以专业人士为骨干、以志愿者为补充的专业化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被称为社会心理干预的“十堰探索”。

在借助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创建的同时,湖北省还不断强化行业组织参与力度,建立医疗、交通、物业等领域的专业化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了化解矛盾的效率和公信力。

(来源:长安杂志)

(作者:湖北政法新闻宣传联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