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柱妙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更像人的左脑,定位是人的工具

“有人说,人工智能的定位是人的工具,而不是人的对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

7月10日,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出席会议并讲话。

孟建柱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更加积极主动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把理念思路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现代科技应用和法律制度完善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及相关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

会上,孟建柱多次提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科技”等“热词”。例如,他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挖掘、学习,能够拓展、延伸人的理性思维,极大提升我们探索未知、塑造未来的能力,也给刑事司法工作注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又如,他说,“有人说,人工智能的定位是人的工具,而不是人的对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这是有道理的。”

为此,他还举了一个“左右脑”的例子。大意是,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的左脑,可以通过挖掘、学习来模仿人的理性思维,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人的水平,但是,人工智能还无法像人的右脑那样具备感性思维,也就是无法进行“线性思考”,这一点,就目前来看,是无法超越人类的。

孟建柱在会上也举了现实当中的例子,比如,“上海、贵州研发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不替代线下刑事诉讼活动,也不替代司法人员独立判断,而是通过推动公检法在共同的办案平台上、明确的基本证据标准指引下办案,成为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落地、提升刑事司法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

由此可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司法体制改革以及日常政法工作中,已经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在很多人对人工智能还持有怀疑态度时,政法君在拥抱现代科技、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征程上,已经起跑,并且目标方向坚定。

但是,估计不少人可能仍心存疑惑——人工智能真的这么厉害?

孟建柱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为例,作了进一步说明——

一是为公检法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提供新载体。通过运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对符合基本证据标准指引的案件自动放行,有利于增强配合的确定性、预见性;对不符合基本证据标准指引的案件自动阻止并提示补证,有利于增强制约的客观性、有效性。

二是为线下办案活动规范化提供助推器。通过运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可以引导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审查证据,及时发现需要纠正的问题,防止因证据收集、审查不全面不规范而导致冤假错案发生。

三是为司法人员依法独立判断提供好助手。机器没有偏好,不会变通。通过运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对证据完整性及矛盾点进行基础性审查、判断,可以帮助司法人员克服认识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最大限度减少误差和人情关系的干扰,促进对案件事实证据的认定符合客观真实,统一司法尺度,保障司法公正。

对于上海、贵州的大胆尝试,孟书记为他们喝彩——“上海、贵州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在荆棘丛生的改革路上找到了突破口,我们应为他们的创新鼓掌喝彩。改革就是探索未知、蹚出新路的征程。这种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政法领域的应用,孟书记给出了振奋人心的回答,“只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司法规律,善于把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我们就能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刑事司法文明发展之路。”

(来源:长安剑)

(作者:湖北政法新闻宣传联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