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武汉硚口区居民小区不断增加,近五年来硚口区新增居民小区30余个,人流、物流的汇集,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侵财类案件呈上升态势。硚口区公安分局主动对接武汉市“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发展思路,探索“防盗诊所”工作模式,把脉社会治安问题,查找病灶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居民防范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小案件”引发“小触动”
2016年3月4日,家住硚口区江山如画小区的吴某早起准备上班时,发现家中大门虚掩,客厅桌上的钱包、手机不翼而飞,储物柜有疑似被翻动过的痕迹。种种迹象表明昨晚家中有毛贼光顾,且收获颇丰的离开。无奈之下,吴某拨打110报警电话反映了家中被盗之事。接到调警指令后,硚口公安刑侦民警胡国辉、丁力迅速赶到吴某家中现场勘查,采集不法分子留下的犯罪痕迹,判断不法分子作案手法,进行案件串联,并提示吴某夜间要反锁门窗,钱包等财物不要随意丢放。
面对家中财产损失,吴某一脸愁容的向民警诉苦:“警官,这已经是我家今年第二次被盗了,你们能不能像医生那样帮忙找找问题”。民警对吴某家中锁具、门窗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扫描”。吴某家住四楼,从阳台窗户向下看,一至四楼的外墙壁上挂有五、六台空调机箱,临近窗户处是一根直达地下的下水管。加之,吴某夜间不注意反锁门窗,家中锁具都是几年前就应该淘汰升级的A级锁芯。这些无疑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作案条件。听完民警口述的“分析报告”,以及尽快安装防盗网、更换锁芯的建议,吴某愁容稍有缓和,对民警表示感谢。
离开江山如画小区,“像医生一样帮忙找找问题”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这句吴某不经意间的话语,却一直萦绕在丁力这名85后青年刑侦民警脑海。群众一声“谢谢”,让这位青年民警心生暖意的同时平添了几分愧疚。医生把脉患者身体,用专业知识查找病灶对症下药。如果说社会治安是一个肌体,公安队伍需要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把脉社会治安肌体,在消除犯罪分子这类“病毒”的同时,更应该查找影响肌体健康的防控漏洞,增强“免疫”体系。
“小触动”催生“小创意”
丁力的想法得到分局的支持和响应,区委常委、分局局长张晓红提出了“防盗诊所”工作模式。他指出“防盗诊所”从公安视角指导居民群众健全防范设施、提高防范意识,推动防控阵地前移。这既是微警创,又是信息化,更是全民防范的利民工程。
分局全面梳理近三年来硚口区发生在居民区的侵财类案件,选择汉口春天、江山如画、发展等15个警情高发居民区作为试点,建立“望、闻、问、切”“四诊”工作机制。
“望”其形,知“病”因。15个试点小区涵盖物业小区、老旧居民小区、职工宿舍小区、商住居民小区等四个典型类型。8名刑侦骨干民警分片包点进行实地调研,从居住人群、房屋结构、物业安保、违章搭建等入手,分析不同类型小区公共防范措施方面存在的“病因”,制定四套针对性防范方案。
“闻”其案,别“病”形。按照小区不同类型,分类整理三年来的盗窃案件,制作案发“热力图”,直观呈现重点发案部位。结合前期实地调研的情况,对破获的20余起系列盗窃案件进行全面回顾和深度研判,总结犯罪分子在四个不同类型小区作案的规律,掌握犯罪分子惯用的作案工具、时间、部位。例如:物业小区存在安保队伍数量不足警觉性不高、治安岗亭形同虚设、居民楼防盗网寥寥无几,不法分子攀高入户的案件居多;老旧居民小区违章搭建较多、视频监控探头损坏较为严重,流动人口较多,不法分子撬门入室的案件和电动车失窃案件居多;职工宿舍小区防盗门千篇一律,且防盗门安防等级较低,不法分子“插卡”入室案件居多;商住居民小区商户、住户、租户混住,居住人群复杂,不法分子“溜门入室、顺手牵羊”的作案居多。
“问”其人,明“病”根。分局抓住武汉公安开展“万名警察进社区”活动的有力契机,统一制作了《工作手册》、《回访群众登记表》、《居民家庭情况调查表》,将15名技术民警派驻到高发案小区,作为社区“防盗医生”大力开展案件回访,推动“防盗诊所”工作有效开展。通过走百家门、见百家人,民警实地掌握居民家中的防盗设施,发现隐患,及时指导整改。通过“警民恳谈”的形式,召开居委会书记、主任会议和居民代表大会,细致掌握群干对小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的直观感受,并征询居民对“防盗诊所”的建议和意见。
“切”其脉,诊“病”症。在刑侦大队组建“防盗专家工作室”,负责案件串并侦查和重点案件解析;在15个社区警务室挂牌成立“防盗诊所”,展示锁具、红外线防盗器、移动监控探头等防范小设施;在6座街面警务站设置“防盗挂号点”,登记群众上门防盗指导的需求,向“防盗专家”和社区“防盗诊所”预约上门时间,打造专业化工作链条。将15名技术民警进驻小区作为常态,通过流动宣传车进社区、入户“问诊”进家庭等方式,点对点的整改家庭防范漏洞,面对面传授防盗技巧。逐个小区建立微信群,每周推送辖区治安状况评估,以及防盗“小贴士”,着力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小创意”引起“大震动”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防盗诊所”工作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电视台等地方主流媒体先后报道硚口区防盗工作成效。硚口区政法委书记,武汉市公安局副局长,硚口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先后5次深入小区实地了解“防盗诊所”工作情况,并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工作经验。
区政法委书记刘红鸣表示将发动综治办、各街道、物业管理公司大力支持“防盗诊所”工作,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倾斜,并将小区盗窃警情压降情况作为物业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市局副局长李顺年高度肯定分局“防盗诊所”工作,现场观摩指导“防盗诊所”社区宣传活动,并亲手为发展社区张贴防盗宣传海报。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指出,把深化“防盗诊所”活动作为2017年硚口公安重要工作之一,作为关注民生的有效抓手,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打造“防盗、防骗、防抢、防火、防事故、防欺凌、防暴恐”系统性防范工程。
“大震动”推出“大行动”
在分局统一部署下,全警动员、全警参与,借助“防盗诊所”工作平台,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职能优势,拓展“防盗诊所”活动内涵和工作外延,掀起一场保民安、排民忧、解民困的工作热潮。
加大“防盗诊所”活动力度。统一15名“防盗医生”工作服、工作手册、《防盗诊断书》;设计制作象征正义的防盗标示,提高辨识度,让群众更信任社区“防盗医生”;申请防盗诊所微信公众号,通过上万名“粉丝”的传播力,提升防范宣传覆盖面。
拓展“防盗诊所”活动深度。开展社区民警专题培训,传授易懂、易学、易操作的防盗技巧,壮大社区“防盗医生”队伍。总结“防盗诊所”进社区工作经验,开展“防盗诊所”进医院、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并以“合作共建协议”的形式进行巩固。规范开锁行业管理,建立“放心锁匠”业委会,推广“放心锁匠”二维码,为群众升级防盗锁芯、更换防盗锁提供便捷。每天通报辖区盗窃警情研判情况,指导街面巡控线路和卡点设置,提升巡控针对性。在电动车警情高发部位,建设一批电动车棚,遏制警情高发势头。
延伸“防盗诊所”活动广度。借助“防盗诊所”前沿阵地,大力开展防骗、防火、防暴以及便民工作。硚口公安与武汉市反电信诈骗中心和30家银行建立“绿色直通车”通道,扼住电信诈骗的咽喉;根据居民小区火灾特点,在汉正街、长丰街、宗关街建立微型消防工作站,为六座街面警务站配备消费摩托车,推动防火阵地前移;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工作模式,把公安机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业务整体“打包”,列出12条便民服务清单,张贴到各社区宣传栏,让群众一目了然。按照企业办证需求,建立“海燕直通车”工作室,通过上门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先后为葛洲坝集团、武汉地铁集团等企业1000余名职工办理落户手续,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大行动”赢得“大成效”
“防盗诊所”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推动公安工作阵地前移,并利用专业技能,传递公安“温度”,提升群众防范意识,促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一年多来,“防盗诊所”工作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治安防控效能不断增强。在探索、创建“防盗诊所”工作模式以来,治安防控效能有效提升。截至6月中旬,硚口区违法犯罪类警情同比下降35.1%、刑事有效警情同比下降23.6%,盗窃类警情同比下降22.7%,入户盗窃类警情同比下降36.6%。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区政法委采取第三方测评的方式,每季度对硚口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和电话测评。测评显示,硚口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呈稳步上升趋势。
警察公共关系进一步改善。“防盗诊所”活动开展以来,群众110投诉大幅下降。辖区居民群众先后送来锦旗7副,感谢信19封。如:利济辖区一副食店业主陈某在寄给公安分局局长的感谢信中写到,“前些年,店子经常被小偷‘光顾’,还发生过防盗门被撬,店内一周的营业额被一扫而空。自从预约‘社区防盗医生’进行上门指导,教我防盗技巧,‘社区防盗医生’还多次到我这里回访,并通过微信发给我一些盗窃案件的实例分析,我防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店子一年来都没有发生失窃的事件,由衷感谢公安机关为辖区居民办的好事、干的实事”。看完陈某寄来的信件后,公安分局局长张晓红签批“群众的认可,是最大的褒奖”。(王乾 谢凯)
(来源:硚口分局指挥处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