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法院送法上门尽心服务

一纸欠条,缘何两种说辞?蕲春法院横车法庭干警抽丝剥茧,近日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款纠纷案。

张老汉是株林镇大崎山村人,儿子张某一直在外打工,为了给家里人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张老汉和家里人商量着建造新楼房,建房的一切事宜也由他亲自负责。想着同乡的陈某是做建材生意的,张老汉便在陈某那里购买了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拖欠了部分材料款项。没曾想,天有不测风云,张老汉突遇意外交通事故,大脑只剩下半边,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无法开口说话。年前,陈某便来到张老汉家中,告知其家人此前张老汉与之写下了一个6000块的欠条。张老汉的儿子与儿媳由于常年在外,建房的事情也一直由张老汉主理,所以对欠条细节并不十分清楚。这时张某想着父亲有个小记账本,翻开账本,却发现老人在每次记下拿了多少建筑材料的时候,便会在下方写上“已清账”的字样。张某认为父亲这样写正是说明两人之间已不存在债务关系,他猜测陈某眼见父亲失去表达能力,想趁机敲诈自己一笔。于是两人因为这6000块闹得很不愉快,陈某心里也甚是觉得不服气,将张某起诉至蕲春法院。

横车法庭针对老人行动不便、无法与人交流的情况,送法上门,在老人家客厅摆起了庭审现场。鉴于老人目前的身体状况,无法进行欠条的笔记鉴定和沟通交流。横车法庭庭长顾峰华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并在双方的见证下,对老人的账本进行仔细的核对,找到了突破口,发现老人确实曾在陈某那里拿了16000的建筑材料,而老人的儿媳也承认老人曾支付了1万材料款,余下的6000块刚好与欠条上的数字吻合。据陈某说,老人账本上的“已清账”并不是表示已还清全部款项,而是两人将所欠总款项以欠条的形式记了下来。至此,笼罩在这起案件上的疑云便全部解开。当事人双方也心服口服,放下了心中的成见,当庭达成和解,陈某当庭表示撤诉,张某也通过银行微信转账的方式当天将欠款全部还清,双方握手言和。

看到双方当事人心中的郁结已解,承办法官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一纸欠条引得亲戚邻里对簿公堂,有时候由于人们在写欠条或记账的时候缺乏规范性,导致了矛盾的发生,说明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来源: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 胡珊 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