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发区公安“智慧警务”打造平安城区

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最短的时间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政法委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司法行政三大机构职能和人员,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综合平台,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参与化解,探索出“1+3+N”工作模式,得到中央综治办的关注和点赞。

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法治思维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社区,基层群众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累积起来就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该区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3+N”工作模式是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法治思维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轨道。

“1+3+N”工作模式坚持纠纷联调,综治牵头,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维稳部门参与,相关单位和组织配合,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对涉访涉稳等重大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形成工作合力。此外,以专业力量为支撑,发挥社区公益律师、法律志愿者等法律工作者专业优势,对涉法涉诉、经济纠纷等法律性、政策性较强的特定矛盾纠纷上门化解、宣讲政策、提供服务,引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止矛盾升级为涉访涉诉事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能人”效应,动员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社会力量参加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通过找准关键人调解重点事,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一般性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就地化解,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016年,“1+3+N”工作模式成效明显。该区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事)件19299件,办结率达99.5%。2016年10月,中央综治办专门来该区专题调研,给予充分肯定。

7年“零非访”,纠纷调成率100%

每年六七月是玉米收割的季节,也是农户和商户之间矛盾的高发期。为及时处置纠纷,邓南街各村网格员不时走上公路、下到田间,口头争议能化解的全都现场化解,涉及大额购销合同纠纷则及时上报。

因玉米收购价格问题,商贩老周与邓南街南庄村村民老陈发生纠纷。协商未果,老陈一气之下动手打了老周,南庄村网格员罗成随即将情况上报。邓南街司法所所长刘义和邓南街派出所人员,得知情况立即赶到现场调查取证,并开展调解。最终,老陈赔偿对方医药费7700元,老周支付玉米钱6610元及进餐费660元。半天之内,纠纷平息。

邓南街是“1+3+N”的试点之一。近年来,在该区政法委支持下,邓南街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多方力量,探索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维稳屏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难事不出区”。

据统计,2015年至今,邓南街累计处置各类矛盾纠纷570件,调解成功率100%,连续7年“零非访”,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和命案发生。

7年‘零非访’,不是说街道没有矛盾。随着城镇化发展,邓南街各种矛盾呈现上升趋势。”该区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邓南街“综治人”把群众事当事,让老百姓的诉求有“出口”,才换来了长久平安和谐。

巡逻大队副大队长张波向辖区群众展示警用装备,开展警民互动 通讯员万信立 摄

【智慧警务】

打造“最有安全感”城区

搭建“车都微警局”平台,让信息代群众跑腿;打造“互联网+社区”,实现信息全采集零发案;应用大数据,破解大型安保“尖板眼”……近年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公安分局率先打造“智慧警务”,提升平安指数,打造老百姓“最有安全感”城区。

2016年,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度、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和平安创建公众知晓率、参与率测评结果位居全市第一,公正执法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二。近几年,辖区110警情和刑事警情连续3年大幅下降,破案打处数持续上升。

“车都微警局”让信息代群众跑腿

“在线学习方便了在外打工人员,为车都微警局点赞。”远在广州东莞打工的市民吴先生尝到了微警务带来的便捷,专门在车都微警局留言板点赞。

7月7日,吴先生因B照扣分需审验驾照。由于路途远,来回不便,于是找亲戚朋友帮忙,被告知通过“车都微警局”就能完成驾照的在线审验。吴先生登入“平安车都”微警务平台,按照要求观看教育视频、参加在线学习、完成50道考题,次日便收到微信提示“您的驾照审验过关”。

该区公安分局内保大队民警雷利萍介绍,“驾驶员审验学习”功能上线不到一个月就有300余人参加在线学习,180余人通过审验。

搭建“车都微警局”就是为了让群众办事少跑腿,该平台共有400余项在线服务功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挂点、预约、跟踪、专管、定制、咨询指导等6大类服务。群众还可通过“我要报警”、“我要爆料”、“我的社区民警”等功能,足不出户享受警方订制服务。

“互联网+社区”实现信息全采集零发案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薛峰辖区全力南公寓曾经是一个盗窃案易发的社区,居住人员主要为大型企业员工,人员混杂,管理难度大。

2016年,区公安分局在该社区试点,研发集“智能门禁、智能停车、智能监控、室外信息发布、巡更系统”等5大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智慧安防系统,实现了人员信息的智能采集和小区的智慧安防,进出人员刷身份证才能进入,门禁系统自动读取和采集相关信息。

去年5月,某公司两员工去小区附近的池塘游泳,翻墙“借道”,智能安防系统捕捉到该信息后,立即向安保人员手机发出预警,民警迅速赶到予以阻止。据了解,自全力南公寓启用智慧安防系统后,小区实现可防性案件发案为零。

2016年,该区公安分局围绕平安城市建设创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互联网+社区”,在企业推行智能防控新模式,企业内部警情连续3年下降。

应用大数据破解大型安保“尖板眼”

武汉体育中心每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百余场次,参与群众近千万人次。今年下半年,辖区将举办2017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挑战赛等多个重大赛事,大型活动安保任重道远。

沌口警方将借助大数据打造“智慧安保”,实现预测预警预防功能,破解大型安保“尖板眼”。在警力调度部署上,借助VR技术,一张“实景”图上全面掌握警力分布情况,通过数字化电台实施可视化调度;推行身份证购票实名制度,警方通过掌握购票人员的身份信息开展研判分析,防患未然;持票人员在进出检票口通道时,检票设备自动扫描比对人员身份信息和票务登记信息是否一致,有效防止黄牛、假票、扒窃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以大型活动为中心的重要区域、路口安装智能监控,实现对人员、车辆信息的智能采集、智能比对,让赛事更平安。

【文化育检】

成就全国检察品牌

2013年至2016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连续4年荣获“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评为“武汉市先进检察院”。连续多年斩获全国先进,“车都检察”的成功密码是“文化育检”。

文化提振精气神,小院展现大作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建院较晚,规模较小,目前在编干警只有29人,堪称武汉市“最小”的检察院。然而,小院也有大作为。

多年来,该院受理批捕案件按期结案率100%,无错捕、错诉案件,干警人均办理案件数在全市基层检察院处于领先位置。此外,该院持续多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小院为何能够展现大作为?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检察院特别注重检察文化建设,让文化为小院铸魂,赋予检察人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锻炼出一支精干的检察队伍。”

近年来,该院将文化建设列入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建设出独居具开发区地域特色的“车都检察文化”。目前,该院已成为我市仅有的两家“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之一。今年,将争创“全省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

文化唤醒情怀,检察更有温度

检察文化外显于检察风貌,内隐于检察人的心灵。它最终改变的是检察人的工作理念,唤醒了检察人的人文情怀。在办案过程中,当事人感受到了有温度的司法。

小强(化名)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去年与几个同学“擂肥”。案发后,小强和同伙被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批捕。检察官肖敏在承办此案时细心地发现,小强的几个同学都有家人来探望,唯独他没人关照,抵触情绪特别大。肖敏通过笔录得知,再过几天就是小强的生日,于是打电话给其母亲,希望她能来看望一下儿子。其母从河南老家赶来武汉,肖敏得知其由于贫寒在地铁通道住了一夜、身上只有100多元钱时,将手头仅有的400元送给她,让她帮儿子买生日蛋糕和换洗衣物。肖敏的帮助感化了小强,他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表现出诚恳的悔罪态度。肖敏和其他承办检察官综合考量案情,对小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后,最终做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肖敏表示,“唤醒检察人的人文情怀也是检察文化的使命。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既要有一颗公正的心、以法律为准绳,也要有一颗柔软的心、用情怀感化当事人,最终达到挽救的目的。”

影响辐射辖区企业,文化长廊成廉政课堂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5楼的廉政文化长廊,是以反腐倡廉为中心、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场所。这里不仅是检察人加强自我教育的廉政文化阵地,其影响早已辐射到整个车都,成为1.2万家企业的廉政课堂。

今年6月,武汉车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的30多名党员来到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廉政文化长廊向党员们展示了16个因贪赃枉法而身败名裂的官员忏悔录。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片《廉政中国》呈现了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件,参观人员对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抽象的廉政文章学习十遍,不如到文化长廊参观一遍,图文影像全方位立体展示,形象生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公司已将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搬到廉政文化长廊。

据了解,自该长廊建立以来,已有100多次家企业、高校和党政机关来此参观学习,4000多人次接受警示教育。

挽回经济损失8亿多元

【产业经济巡回法庭】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辖区企业约1.2万家,如何发挥司法能动性服务好辖区企业,是“法治车都”的核心课题。2012年4月,该区法院回应核心课题,创造性地设立全国首个产业经济巡回法庭,不断探索司法服务辖区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产业经济巡回法庭设立5年来,受理辖区涉企案件6820件,帮助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14亿。其法庭经验曾作为2013年度湖北省商事审判典型经验材料,上报到最高人民法院,展示司法服务经济发展的“车都经验”。

回应企业需求,创立全国首个“产经庭”

2011年前后,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济发展出现一定幅度起伏,导致涉企商事案件大幅增加。2011年,该区法院受理涉企商事案件724件,到2012年,这个数字变为909件,增长超过25%。

涉企案件数量急增,办案人员在感受到办案压力增大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并将这些激变的数据解读为企业发出的一种变相的求援信号。

当年,该院领导带队到辖区企业中多次调研情况,随后经过深入研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专门成立一个流动法庭为企业分忧。

2012年4月,产业经济巡回法庭应运而生,当年的这个决定在全国都是首创。至今,该法庭仍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产业经济巡回法庭。

优化企业投资环境,降低企业诉讼成本,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该法庭背负三大使命,摸索前行。

创新7项举措,贡献“车都经验”

5年来,产业经济巡回法庭推出7项创新举措,为辖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诉前调解机制,即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协议,把矛盾解决在诉讼前。该项举措帮企业拔掉75%的贷款“钉子户”。

建立涉企诉讼绿色通道,根据企业买卖合同纠纷较多、保全措施使用频繁等特点,采取快立案、快保全、快审结的方式,节约了企业诉讼的时间和成本。该法庭成立以来,审理涉企案件平均结案周期比过去缩短32天。

创造性地利用全国开发区法院协会平台,协调全国各地共45家开发区法院签订协助、委托执行协议,明确各地开发区法院之间相互协助、委托执行的工作流程与期限,为破解异地执行难开辟新途径;联动公安力量攻克涉企执行难案。在天津有一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客户,该法庭会同区公安机关对其刑事拘留,并带回武汉,震慑了被执行人及其家属,其家属第二天就从天津携欠款125万到武汉。

此外,产业经济巡回法庭还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量身制定服务内容;建立“普法和调解教育基地”,引导职工依法维权;到企业开展法律讲座,帮企业抵御借贷风险。

在国家级开发区序列中,综合实力稳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八。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已是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片热土,被誉为“中国车都”。

该区政法委组建以来,精准对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世界知名“车都”的定位,探索建立“五联五化”平安创建模式。在2016年度全省“一感两度两率”测评通报中,该区五项指标排名均居我市首位,斩获“最平安”桂冠。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推进车都“升级版”的关键一年。“法治车都”围绕“法治建设先进区”的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大法治”格局;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法治思维方式;落实法治惠民项目,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一个大写的法治格局,正由“车都”向世界敞开。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湖北政法新闻宣传联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