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3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高瞻远瞩,语重心长,要求湖北高度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长江、汉江穿流而过,湖北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库区所在地,生态地位特殊,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
大江大湖让湖北有着大胸怀,“担当”二字始终在荆楚儿女的心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整治突出环境问题,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荆楚大地,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从理念到纲要、到行动,努力践行绿色发展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绿色就是大自然的根,根繁则枝叶茂,根断则树不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深深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中。
曾几何时,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面对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作为生态资源大省,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是湖北最大的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并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发展新路。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湖北,如何既能发展好经济,又能建设好生态文明?湖北在行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十堰,一直渴望发展,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当地的环保“紧箍咒”也比很多地方更严,凡是新污染项目绝不能上,还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300多家。
尽管困难,但十堰的发展风生水起:环保目标综合考核连续3年全省第一,经济增速去年全省第一。风生水起的关键,是找到了生态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十堰主打武当山、源头水、汽车城“三张牌”,仅今年端午小长假,十堰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新能源汽车巨头纷纷抢滩布局汽车城,3年后产能可突破3万辆,拉动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过千亿元。
和十堰一样,鄂州也面临过类似困境。
过去,鄂州的钢铁行业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但偏重的产业结构已造成环境容量接近极限。
自2013年起,当地借城乡统筹发展之机,明确了国土空间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界定城乡空间增长边线、生态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线。
依托沿江滨湖8大功能区,鄂州重新布局,发展低碳型、节约型、开放型的新经济,建成以生态农业、旅游会展、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而面对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经济放缓,从4年前开始,黄石痛定思痛,决心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过去的“光灰城市”如今变为以矿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立市的经济转型示范城市。这一切,都源于观念的转变。
十堰、鄂州、黄石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湖北绿色发展的缩影!
5年来,绿色发展已在湖北人民的心头打下深深的烙印,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底,湖北成为十八大召开后,首个被批复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的省份。
随后出台的《湖北生态省规划建设纲要》指出,2014年至2030年,力争用17年左右的时间,使湖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逐步改善,保障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基本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生态高效、城乡环境宜居、资源节约利用、绿色生活普及、生态制度健全的“美丽中国示范区”。
2015年,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
从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纳入五个“一票否决”事项,到跨界面水质监测;
从将空气质量环保目标纳入市州党政班子绩效考核和省直单位目标考核体系,到出台环境空气生态补偿制度;
从向市州环保部门逐步下放建设项目审批权,到在全国第一家完成省级环科院环评机构脱钩改制;
……
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焕发勃勃生机。
2016年,省委、省政府又把“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作为全省重大改革项目之一。湖北在全国率先全面铺开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
地方领导干部比以往更加重视辖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时刻思考该如何更好地进行绿色发展。这几年,全省拒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221个。如宜昌,仅今年前三季度,就因环境问题否决的建设项目多达32个,投资金额达160多个亿。当地猇亭区,为了保护长江,沿江1公里范围内就否定了一个投资14.5亿的100万吨高塔复合肥项目。
湖北,生态!生态,湖北!生态与湖北紧密联系在一起!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保护长江从源头管控,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6300公里的长江,奔流不息。千百年来涵养着沿江生态,养育着两岸生灵,孕育了长江文明。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肩负使命。湖北拥有1061公里长江岸线,是拥有长江干线最长的省份。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省委书记蒋超良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违法排污的,严厉查处;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严肃追究;对领导弱化、落实不力的,严格问责。
在黄冈,晨鸣纸业在当地南湖工业园的130余万吨的造纸项目被叫停。该项目包括造纸项目在内的黄冈晨鸣林浆纤纱一体化项目是湖北省的重点工程,总投资281亿元。前期已投入真金白银,也“半途而废”,当地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只因当地南湖工业园毗邻长江。
长江沿岸实行“一迁两禁一停”——
沿岸1公里范围内的重化工及造纸企业实行搬迁入园;
禁止审批长江1公里范围内的重化工及造纸行业项目;
禁止审批没有环境容量和总量的建设项目;
对超过1公里、不足15公里的重化工及造纸行业建设项目环评一律暂停审批。
晨鸣纸业的造纸项目,最终就被卡在了“红线”之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长江大保护,湖北首先注重立法、规划、树规矩。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我省制定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和5个专项规划,完善“1+5+N”规划体系。
“1”指的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5”指的是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现代产业走廊建设、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和文化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N”即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对若干既有的专业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一个统分结合、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指导体系,为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撑。
猛药去疴、重典治污。
2014年,“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出台;
2015年,在全国率先就全省范围内秸秆禁烧立法;
2016年,全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出台;
今年1月,《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获高票通过。
连续4年,一年一部开创性、高“含金量”的地方性法规或重大决定,给生态环境治理、给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法治,不仅仅停留在纸面。
去年,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领到我省环保史上最大罚单——2196万!起因在于:超标排污,私设暗管。企业全面停产整治,案件同时被移送公安部门,相关责任人被行政拘留。
守护长江,守护我们的母亲河!
今年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这意味着,湖北还要加大对长江的保护力度,让长江大保护升级!
谁往母亲河泼污水,谁一定会受到处罚!
8月底至9月中旬,“双护双促”综合执法全面展开。
宜都市枝城镇众一工贸有限公司未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配套建设环保设施,未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即投入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厂区边三板湖排水沟,最终流入长江。仅仅两天,环保部门就查封了该公司设施设备,责令停产,罚款1万元。
“双护双促”期间,全省发现环境问题2850个。截至目前,环境行政处罚立案数399个,下达处罚决定书157份,罚款金额1797.32余万元,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9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百姓共享天蓝水碧
有声水吟唱,无声树流美。
湖北,因湖得名,以水闻名,“千湖之省”是荆楚最响亮的名片之一。
然而,湖北优于水又忧于水。
坐拥千湖,两江交汇。水资源,曾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
面临诸多水资源窘境,缺水、水污染等问题,隐忧重重。
护湖之要,首先在法。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全国第一个省域湖泊保护条例;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史上最严”治水法。
护湖之要,重点在实。
湖泊拆违行动全力推进!该查的查,该拆的拆。仅今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整改期间,龙感湖、洪湖、富水湖等一大批围网养殖的现象被清理干净,杆连杆的湖面一去不复返。
龙感湖,位于黄梅县东南,过去曾有12075亩湖面被围栏、围网侵占,经过半年整治,今年8月底,围栏围网全部拆除,比原定计划提前5个月。而今的龙感湖,水质明显提升,人们期盼着,今年来过冬的西伯利亚天鹅,会更喜欢这舒适美丽的家!
护湖之要,更在创新。
给河湖水库“分配管家”。从去年底,湖北有727条河(渠)流实施了河长制。《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年初推行,省委、省政府决定,到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覆盖到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232条河流和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755个湖泊。
书记、省长带头,乐当守湖人。
8月1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担任河湖长名单公布,17名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担任省级河湖长。省委书记蒋超良任第一总河湖长,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任总河湖长,兼任长江河长。
至此,“千湖之省”的四级河湖长架构体系基本形成。湖北,这个2011年率先探索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湖长制”的省份,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今天,再次先行一步。
河湖管理与保护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统一纳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省直部门和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河湖长制考核结果与省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干部实绩和任用挂钩,对成绩突出的河湖长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地区在河湖管护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予以优先考虑、重点倾斜;
……
一系列举措,收获着可喜的成效。今年上半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主要河流水质良好,179个河流断面中符合Ⅰ至Ⅲ类标准的比例为86.0%,同比上升5.1%;劣Ⅴ类断面比例3.9%,同比下降2.8%。
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王桥村金桥朱湾,该自然湾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生活污水被处理后排入池塘。刚从地里回来的朱老汉自豪地说:“朱湾变化大呢!你看,路上干净,池塘的水也清亮。”而几年前,这里生活污水随便泼、垃圾乱扔,雨天更是污水横流……
鄂州梁子湖环保分局副局长熊卫兵说:“这几年,为了保护梁子湖的水环境质量,不少乡村建起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更是提高到1级A标准。”
就在这个国庆佳节,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下游的河心公园,成了热门景点。清澈的水面,洁净的人行步道,吸引大量游客。土生土长的的士司机彭师傅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也有污水,现在干净了,美起来了,每天经过这儿,心情都舒畅。
水,是生命之源,新鲜空气,同样不可或缺。
看不见,摸不着,却感受得到。这两年,新鲜的空气悄悄回归。朋友圈里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武汉,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就是“拥抱蓝天”行动。控煤、控车、提标、禁烧、除味,千方百计管住污染源,今年“武汉蓝”力争244天!
省内各地空气质量都在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省可吸入颗粒物(PM10)累计浓度均值同比下降6.4%;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均值同比下降6.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值为74.6%,同比增加4.9%。
好空气的背后,是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政策措施,严而有力的落实。
秸秆禁烧令一出,有效堵住了烧秸秆的难题,更让各地积极探索,寻找秸秆综合利用的办法,变废为宝。
空气质量治理好的,有奖!《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2015年底出台。今年上半年,省财政厅将2016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共计9630万元拨付到相关市县。全省共有77个市(县、区)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其中孝感获得最高生态奖励资金1350万元。
空气质量管不好的,不得再批新项目!
今年上半年,荆门、咸宁、潜江新增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民生项目与节能减排项目除外),全部被叫停!原因就是,去年考核不达标。
相对于水和空气,土壤治理起步略晚,但也步步紧跟。
去年,《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
今年7月初,行动工作方案从10个方面提出了36项具体任务。其中明确,2018年底前查明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摸清全省土壤污染高风险行业企业、垃圾填埋场、渣场、尾矿库等地及其周边土壤污染地块分布、环境风险状况;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即将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不力,相关领导承担终身责任。
力度之大,任务之紧,显示出湖北对土壤治理的决心和信心!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满荆楚在行动,三年添绿千万亩
上个月,一个可喜的消息让人振奋——
湖北3年添绿968.4万亩,“绿满荆楚”行动任务超额完成,超规划任务13.6%!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人类最大的绿色屏障和生命资源宝库,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
2014年冬,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绿满荆楚”行动,要求全面实现全省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地、村庄绿化地应绿尽绿,打造“美丽中国”湖北版。
让满目绿色成为高质量的绿色GDP,成为无污染、无公害、得实惠的最大民生工程。三年来,绿色画卷在荆楚大地铺开。
荒山造林、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林带等七大工程建设步步推进,造林面积年均超过300万亩;
全省每年新增油茶、核桃、中药材等经济林面积80万亩以上;
一批批城市乡村争当示范,收获重点项目资金扶持。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9个、省级森林城市11个,创建林业生态示范县34个、森林城镇88个、绿色示范乡村2816个。一大批“房前有果、屋后有林、四季有景”的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逐步建成。
绿满荆楚,关键在哪儿?资金。
湖北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主角。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吸引民间投资;推进林权配套改革,鼓励林地经营权向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流转,实现林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
山定权,人定心。10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向山林荒地,全省造林总面积中,市场主体造林占到80%以上!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楚山汉水间,涌动着造绿的澎湃热潮。
在这场热潮中,生态脆弱地区是植树重点。宜昌市为确保三峡坝库区生态安全,大力建设江南、江北生态屏障、三大绿楔及四条河流生态轴。十堰市全力推进丹江口水库周围生物隔离带、汉江沿岸防护林带建设,把沿库12个乡镇建成“林在水中、城在林中”。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植树造林不仅造就了湖北的“青山绿水”,还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竹溪县水坪镇,近两年建成了茶叶、核桃、苗木等林业基地8万余亩,涌现出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的林业大户60余户,带动450户贫困户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而全省贫困人口中,通过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获得的收入约占总收入25%。
植树绿化已成湖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一棵棵树苗长起来了,一片片荒地绿起来了,一座座城乡美起来了。
“绿满荆楚”行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17个重点城市PM2.5均值下降16.9%,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0%,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森林,地球之肺;湿地,地球之肾。
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一旦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自身平衡失调,将会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提高、生物多样性降低。湖北拥有“鱼米之乡”美誉,就与湿地提供的大量湿地产品不无关系。
8月1日,湖北启动对湿地的全面保护行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不低于144.5万公顷,自然湿地不低于76.4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以上。
和长江大保护、空气、水、土壤治理一样,湿地保护的成效指标,也被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地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考核评价体系。保护得好,有奖励;产生损害,终身追责!
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绿色GDP。
经过4年的运营,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仅次于欧盟碳市场,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
截至今年8月31日,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3.1亿吨,交易总额71.99亿元,分别占全国成交总量的70.75%和成交总额的77.16%;同时,湖北碳金融产品创新数量与规模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各类碳金融授信已达800亿元。
通过“总量控制+市场激励”模式,碳市场不仅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还有效降低社会减排成本,充分调动了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部分企业通过碳交易已经直接获取减排收益超过2亿元!
目前,湖北还在探索基于碳市场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开发全省林业和农业沼气碳汇资源,预计每年可为我省贫困地区农林项目带来千万市场收益,为全省精准扶贫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
岁月悠悠,绿水青山,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荆楚大地,遍写生态诗行;
美丽湖北,尽抒锦绣篇章。
(来源:湖北日报)